张湾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思路

索引号
011090312-2017-00002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17年03月13日 11:07:00
发布机构
区经信科技局
文号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集聚产业发展优势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引进培育新型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是: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发挥好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工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工业发展的根本,加强企业家队伍培育,加大工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的引进。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借力发展,开放合作。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借智发展;大力推进企业合作重组,借实发展;大力推进地方企业与东风汽车公司沟通联系,借势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借市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协会、专业协会的作用,抱团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年平均增长9%,其中东风板块700亿元,地方工业300亿元;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2%; 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2%;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0%;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下降18%

二、工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按照“一主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强做大汽车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冶金、轻工、建材传统产业,加快培育高端装备、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

(一)汽车和零部件产业

继续做优做强汽车和零部件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全力服务东风,大力支持东风公司在我区的项目建设。以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特种商用车、三环专汽等整车项目为龙头,努力提升整车的专业化水平,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地方企业推进品牌建设,提高地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支持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关键零部件方向发展。以东风动力总成、变速箱总成项目和地方汽配建设项目为抓手,优化零部件的集群布局,提升模块化的供货能力,助力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我区零部件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力争2020年我区整车汽车企业产量保持在20万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努力用5年的时间,培育推出50个“专、精、特、新”的自主品牌。

(二)装备制造业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围绕汽车产业,努力做大模具制造业、机床制造业、量具量仪制造业、非标设备制造业、专用机械制造业。依托东风有限装备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向智能化、电子化、高精尖方向发展汽车装备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支持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装备所需关键基础件,如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工程机械用高压柱塞泵/电动机、密封件等基础零部件;积极推动国瑞智能装备、天舒机电、凸凹模具、天策模具、创力锻压、金刚热工、鸿亚力装备等一批符合条件的装备企业“上市”,打造“张湾区高端智能装备板块”的金字招牌。力争使装备制造产业在十三五期间成为全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区域内极具竞争与优势的产业,争取装备制造业在2020年末产值达100亿元。

(三)生物医药产业

引进高新技术和现代制药企业,加工转化杜仲、天麻、丹参、金银花等中药材,打造“秦巴药乡”品牌,利用现代生物提取技术,建设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产品提取生产线。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化工原料、肥料、饲料等相关产业。将张湾建成以生物医药为特色,产业规模大、结构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影响范围广的中部地区生物产业新高地。十三五期间,通过建设十堰生物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研发孵化区、医疗保健区、生物医药物流区、医疗器械区、生物制药区,依靠国药控股、人福医药、天喜达、华润天舒等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在2020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引进10家以上具有一定品牌的大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优势产品、技术领先、机制灵活的中小型企业。

(四)环保产业

立足全区实际,面向全国,着力发展高端、高效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利用汽车产业优势,加快引进一批具有汽油直喷、涡轮增压等先进发动机节能技术的企业,以及双离合式自动变速器(DCT)等多档化高效自动变速器等节能减排技术的企业。引导企业开展新型车辆动力蓄电池和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机电耦合动力系统、车用动力系统和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采用各类节能技术实现的节能汽车、节能型牵引车、挂车;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支持企业引进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高效环保清洗设备,推广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熔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发展报废汽车资源化利用业,引进掌握报废汽车车身机械自动化粉碎分选技术和钢铁、塑料、橡胶等组分的分类富集回收技术以及主要零部件精细化无损拆解处理平台技术的大型企业。利用“南水北调”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环境治理所需的设备制造业。力争在2020年实现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

(五)信息产业

深入推进“互联网+”战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全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新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和全区产业优势,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科纳电器、业鹏实业、东风安泰等企业在汽车电子电气专用元器件、车用芯片、车载信息平台和网络、动力电池和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车载电子、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取得突破;大力发展高中低档数控系统,支持企业机床电子功能部件(包括电主轴、电动刀架、检测装置、测试设备、机床电器等)研发和应用。力争在2020年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使得我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20亿元。

(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重点抓好万润新能源工厂、京能十堰热电联产项目重大项目建设,引进一批绿色电池、环保涂料配套企业,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支持企业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培育优势企业,壮大“小巨人”规模;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聚集。力争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超过50亿元。

(七)冶金、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

重点抓好传统行业转型发展,要鼓励企业开发铜带、钢材、铸造件等冶金新产品;着力提高粉煤灰、煤渣等工业废渣资源的综合利用;拓展轻纺企业拓展产业链条;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采用先进的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扩宽产品系列及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上马大项目,以项目促进企业成长壮大,以项目促进产业升级,以项目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辖区废钢废铁、建筑废料、粉煤灰,提升我区资源的利用效率。力争在2020年传统行业实现产值超过30亿元。

(八)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我区工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十三五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十三五规划进行评估,研究解决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聘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工业企业的有关专家、教授和企业家组建张湾工业发展智囊团,建立有关专家决策、会诊、咨询等工作机制,指导张湾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强化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张湾区工业投资评审暂行办法》、《张湾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张湾区助保贷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品牌创建、上市融资、信息化建设、外拓市场、节能减排、管理提升,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三)创优发展环境

加快产业园区道路、供电、通讯、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土地、房产手续代办力度,确保入园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培育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好的小微企业;加大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大力开展政府服务外包工作,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等各类服务;建立企业联系制度,开展精准服务,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帮助企业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推进对外开放

进一步推进外部优势企业与本地企业兼并、合作、重组、嫁接,改造提升本地企业技术水平和发展实力;鼓励本地企业外拓市场,参加境外展览、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国际市场考察、企业出口产品技术更新改造、出口新产品研究开发、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对外投资合作等;进一步抓住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促进本地企业提档升级;进一步推进本地企业与北京对口协作。  

(五)抓好人才建设

加强工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工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依托省“123”企业家培育计划、市“3331”培养工程、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依托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工程师培养计划,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依托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东风高级技技工学校,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高级技术工人;依托地方企业,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