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区财政工作要点
2017年,区财政工作将面临着新世纪以来未有的空前压力和严峻挑战,必须全面增强财政综合治理能力,时刻保持创新求变的精神状态,在推进财政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厘清权责界限,加强财政监督,提升执行效率,服务经济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力争顺利完成既定财政工作目标。
2017年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任务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利用新发展理念,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财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防风险”,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严格规范财政收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为张湾“一极四区”发展提供坚实财力支撑。主要目标任务是:
一要更加注重服务发展大局。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全面加快“调转促”,结合区情切实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汽车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互联网+、特色服务、新兴产业体系,努力提高全区财政经济实力。争取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2%,到2021年预期实现15亿元。
二要更加注重优化支出结构。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既要盘活存量,合理调整支出结构,确保“硬支出”;又要用好增量,保障基本民生、脱贫攻坚、重点建设等支出需求;更要压减一般,集中财力保工资和保运转,确保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三要更加注重创新支持方式。探索采取担保、贴息、企业扶持资金、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支持辖区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对接PPP融资支持,利用好政府置换债券资金,着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四要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要更加注重支持脱贫攻坚。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切实做好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坚持“一户一策、因贫施策”,支持加强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和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菜单,着力实现精准脱贫。
六要更加注重加强财政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深入推进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工作,持之以恒转作风提效能,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两个“条例”、“准则”,强化财政责任担当,着力打造“三严三实”财政队伍。
围绕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突出“一个中心”。即以组织财政收入为中心,努力实现财政收入保位提质的目标。为此,要做到两个不放松:一是做到税源管控不放松。分行业、分企业、分级次完善税源数据库,建立税源台账和重点税源企业清单,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加强税源监控,特别是对重点税源、新区企业重点关注,进行实时监控。二是做到收入调度不放松。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制度,积极主动协调税务部门,加强收入调度,强力推进税收共治,提高收入征管。继续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质保护专项资金等重大政策、项目,认真研究财政政策的投入方向和重点,不断加大争取政策、资金的力度,充实地方财力,力争超额完成年度收入目标计划。
2.落实“两项政策”。一是要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做到“三保”,即:保政策落地,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在落实重大改革发展政策等重点支出上不留缺口,对部门项目经费报告实行政府会审会签制度,严格控制预算追加,综合考量财力与建设、需求与可能等关系,把好每一笔财政资金出口关;保企业发展,及时兑现支持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的各项奖励补助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管好用活财政调度资金;保财源增长,转变支持发展方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要贯彻落实有保有压的财政支出政策。硬化预算约束,压减一般性支出,在保民生、保运转、保个人待遇足额兑现,保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以及重大改革性政策落实的同时,努力增加对环境保护、创新创业、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投入。
3.完善“三项机制”。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刚性膨胀的情况下,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各项需求。一是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支持解决农业生产成本过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足、生产方式落后等突出问题,提高财政支农精准性,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完善专项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工作机制,在限定时限内清理盘活结转结余资金,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继续通过基金引导、财政贴息、过桥资金、助保贷等形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效帮扶。
4.深化“四项改革”。一是“粗”改“细”,完善预算管理。着力推进预算管理“全口径、全覆盖”,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上级转移支付补助、财政专户资金结余、单位账户资金结转结余、预算指标结转全部纳入预算编制,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细化程度。二是“进”改“退”,厘清权责界线。认真梳理完善财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将越位的职责归位,将缺位的职责补上,将错位的职责纠正,做到权力的进退有据、有序、有法,实现“权力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优化发展环境。三是“暗”改“明”,加强财政监督。采取改进预算编制、开发应用平台、强制信息公开等系列措施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实行源头控管,打造阳光财政。四是“散”改“拢”,支持工业强区。坚持财政有所为、有所不为,创新财政支持企业方式,切实做到“五个转变”:从分散投入到集中使用,从行政分配到市场分配,从无偿使用到有偿使用,从直接支持向间接支持,从一次补偿到滚动使用的转变。通过转变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和放大作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式的支持企业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5.强化“五项监管”。一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监管。主要是构建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和正常偿还机制,在充分评估规模风险、结构风险、效率风险、外在风险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债务额度,确保政府债务效率最大化和政府财政风险最小化。二是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组织专人专班对财务报销、精准扶贫、社会保障、减税降费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政策实施情况,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三是加强日常监管。不断完善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全面铺开政府购买村级财务代理记账服务;推行有线电视公开财政惠农补贴信息及村级财务收支试点工作;加强惠农政策宣传,做到村组全覆盖。整合财政监督检查资源实行“一个口子对外”,通过综合开展财政专项资金、非税收入稽查、《政府采购法》和《会计法》执法情况等财政监督检查,维护全区财经秩序持续向好。四是加强联合监督。与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配合,建立财经纪律专项整治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财经纪律专项整治,对财政资金和单位财务管理实现监督检查全覆盖。五是加强社会监督。深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督促做好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公开工作,进一步增强预算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