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既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增多、财税增收约束趋紧等严峻挑战,也面临国家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中部崛起、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大好机遇,特别是我区连年在全市综合考评、精准脱贫攻坚、文明城市创建、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屡创佳绩,提升了干部素质,刷新了张湾形象,优化了内外环境,聚合了强大能量。只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科学应对、积极作为,就一定能够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力推进“一极四区”?建设,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指标控制在市定目标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突出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培育现代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并重,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加快工业集群发展。全力支持服务东风板块发展,真情扶持地方工业壮大。以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推进东科克诺尔、东风M9T发动机、东风三祥零部件等项目新工厂及动力总成天然气发动机生产线建设,推动东风辉门发动机部件、东风新能源减速器、嘉骏汽车零部件等项目投产,支持东风富奥油水泵、东风林泓后视镜、三环专汽新能源车、秀山汽车散热器等项目技能改造。以积聚新兴产业发展动能为主线,加快推进东风装备公司4个专业厂搬迁、道达3D打印、元富智能等装备制造项目建设,推动锂诺新能源电池、朗讯达5G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建设,支持伊克斯达废旧轮胎裂解、天钢循环产业园、靖舒粉煤灰再利用等循环产业项目建设,促成人福医药二期、秦巴产业园等生物医药项目投产达效。以争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为载体,全力服务东风越野车、东风商用车发展,加快推进亨兴二期、铁鹰改装、天铭科技等军工配套项目建设,壮大军民融合产业。确保新增规模企业20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家以上、行业隐形冠军3家以上。
加快服务业融合发展。依托汉十高铁十堰东站,加快谋划建设高铁经济圈。启动华中(十堰)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培育数字产业。支持建安总部经济园、浩淼科技、翔天科技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总部经济。支持东风装备公司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湖北卡车在线公司网联化发展,加快培育智能网联产业。推进昌升商贸城二期、亨运西部客运站、鼎元米业深加工及智慧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物流产业。引导万达金街、西城天街、栖谷天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提档升级,支持社区生活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新业态。全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6家以上。
加快农旅文特色发展。用品牌做精农林产品,用创意做旺乡村旅游,用项目做强农村经济。加快柏林百年古茶、西沟长寿冬桃、方滩纯正蜂蜜、黄龙有机蔬菜、汉江国标樱桃等农产品培育提升,打造特色品牌。加强黄龙历史古镇、柏林红色教育、西沟农耕体验、方滩堵河奇石等文化资源包装推介,打造特色村镇。加速长河湾、白马山、花果山、百龙潭等景点提档升级,推进黄龙生态旅游度假区、国瑞文旅城项目建设,打造特色景区。加大旅游创意营销力度,建立全区旅游消费在线预约、定制网络平台,办好“幸福十堰从张湾出发”系列旅游活动,力争全年旅游接待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以上。
(二)争取投资与用好投资并重,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聚焦重点谋项目。抢抓“十四五”规划编制机遇,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积极谋划编制项目,力争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35个以上,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力争全年争取国家专项债券资金、中央和省级预算内资金10亿元以上。
提高效率建项目。强化项目服务,切实破解项目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力争全年在建项目达到200个以上、新开工项目120个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30个。完成区创新创业中心、食品加工产业园、快速通道张湾段、东风公司“三供一业”改造、神定河内源治理等项目建设,服务市青少年户外培训基地、市殡仪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启动涵碧楼七星级酒店、百二河六堰片区改造、东风装备产业园、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扩建等项目建设,厚植发展动能。
精准发力招项目。在关爱支持现有企业基础上,积极对外招商。重点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新经济等“八大产业”资源,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经济圈,瞄准有实力、有潜力、有动力的领军企业、创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定向跟踪,精准招商,高效服务,力争全年新引进注册项目40个以上、亿元以上入库项目20个以上。
(三)优化营商环境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扎实推进改革创新
让服务更有效力。加快“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管”两张网建设,持续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行“证照分离”,实现“持照即可经营”;全面深化“多证合一、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验合一”,加快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拿地即可开工”。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完善民营企业诉求收集办理“直通车”机制,帮助民营企业排忧纾困。
让体制更有活力。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强化绩效监管,提高预算科学性、约束性。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分类改革。深化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加快区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确保成功发行企业债。完成78个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新模式。
让创新更有动力。完善激励政策,强化要素供给,健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院校支持、市场驱动的产学研机制,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链、人才链,确保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各类科技创新中心5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30件以上。
(四)繁荣农业农村与提升乡风文明并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精准脱贫。落实“四个不摘”?责任要求,巩固“五个一批”?帮扶政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对标排查,确保脱贫户、边缘户、监测户不返贫、不致贫,确保顺利通过全国脱贫攻坚成效普查。坚持产业强农、产业富农,推进白马山茶叶、沙洲猕猴桃、西沟百合、岳竹天麻、鲍湾草莓、朱庄蓝莓等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完善“公司+农户”“股金+租金+薪金”利益联结机制,新建电商示范点5个,创建农业市场主体10家以上、规范化合作社60家以上,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100名以上,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长期受益。加强贫困群众思想教育引导,破除依靠思想,增强进取精神,强化感恩意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打造美丽乡村。强化规划引领,完成区、镇、村规划编制,打造15个美丽乡村示范点、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方滩堵河大桥建设,推进叶湾至方滩、西沟至叶大、柏叶路二期等道路改扩建,实施农村道路提档升级90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具备条件村公交全覆盖。启动犟河水环境提升、岩洞沟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黄龙、方滩、柏林集镇自来水支管网改造项目,提升居民安全饮水保障水平。强化乡村环境整治,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点10个,改造农村厕所2000座,封山育林5000亩,全面净化、绿化、美化村庄环境。
培育文明乡风。探索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全面推进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完善村规民约,强化文明创建,持续扫黑除恶,遏制大操大办、打牌赌博、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弘扬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
(五)改善人居环境与提升人文素质并重,扎实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
拓展城市功能。优化城市格局,推进高铁东站片区与滨江新区融合发展,加快七里沟、马家沟、清潭沟、60厂等片区综合开发,谋划三峡路、火箭路、航空路沿线和东风公司搬迁厂区集中连片开发。加快拆迁安置,实现C园、谢家村安置区、小岭堂安置区分房到户,妥善化解李家院、石桥片区安置遗留问题。完善路网建设,支持三峡路、快速通道、京东路延长线、江苏路延长线加快建设,争取启动浙江路延长线、樱花大道、高铁站至高速公路西出口连接线、朝阳北路22厂桥改造工程和东汽一中至发展大道等微循环道路建设,谋划车西路、大岭路改扩建工程。完成国企“三供一业”物业维修改造,实施9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加快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保护城市生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破损管网修复,严格落实河长制,确保全区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100%,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1.6%,黄龙水库水源达标率100%;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确保全年空气优良率达86%以上;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掌握污染地块分布及环境风险情况,完成全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执行好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坚决保护好堵河张湾段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文明。持续推进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星级创建,扎实落实“路长制”、“门前三包”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实现创文实测点位任务全落实、问题全整改、指标全达标。积极打造“志愿之城”,持续开展创文“足印社区·户户走到”,广泛开展文艺演出、走访慰问、志愿服务、集中宣讲等创文活动,不断提升市民创文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力争全市创文季度测评得第一、全省县域文明指数年度测评保第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得分争第一。
(六)保障基本民生与回应群众美好期待并重,扎实推进社会事业
强化民生保障。全面落实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和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3700人、再就业1700人。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扎实做好中小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参保工作,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抓好社会救助,开展城镇困难职工精准解困脱困,加强对残疾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帮助。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建成3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
强化公共服务。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化解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不到位、不达标问题,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规模。完成张湾中心幼儿园建设,确保汉江实验学校开学,启动龙泉黄冈学校迁建,合并黄龙镇中心小学与李家湾小学,扩大学位供给。深化教育改革,推行教师“区管校聘”,探索教师薪酬改革办法,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民办教育机构,遏制教育行业乱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集团建设,巩固提升分级诊疗成效。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启动区人民医院迁建。完善鼓励二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家,支持堰龙马公司创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推进殡葬改革,抓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倡导厚养薄葬、依法火葬、文明丧葬。扎实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启动乡镇、村界限勘界工作。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强化社会治理。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法治张湾建设,完成“七五”普法,深化“长安杯”创建,提升治理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化解年度存量债务;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消除非法集资隐患;加强社会风险防控,实现重大社会风险100%化解稳控、预警预防。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